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記憶中的威尼斯(續)

記憶中的威尼斯,空氣中摻著淡淡的河水味。

河道裡面靜止不動的河水令我們不禁在想,在天氣潮熱的夏天會否發出陣陣的異味?

還是不要降低大家對威尼斯美好的想像。

特別喜歡這張照片,以致在寫文章的時候將照片的位置搬了好幾次,最後還是不理文章的連貫性,決定把它擺在前面。

從鐘樓下來後,天氣稍微放晴。我們繼續漫步於聖馬可廣場。

雄獅小廣場

聖馬可廣場上兩側的建築擺滿了露天咖啡座,其中最出名的要數19世紀時期最多藝術家流連的花神咖啡館(Caffe Florian)。



攝於另一個早上,明顯人跡較少

這些高級咖啡館還有現場音樂演奏,不捨得花錢享受奢侈的浪漫,亦可以遠距離在廣場上聽著音樂悠然起舞。


鐘塔(Torre dell' Orologio) -- 上面的時鐘專為航海用途設計的

無奈的是,聖馬可廣場上最重要的建築物--聖馬可大教堂,正進行維修工程,其中一部份被建築棚架遮蓋了。


後來才知道,意大利為了迎接明年的世界博覽會,正對古蹟進行逐步維修及翻新工程。在6、7月期間,甚至聽說羅馬許願池、米蘭大教堂等亦有部份因整修而封起來,這樣說來我們似乎亦有點走運。


聖馬可大教堂初建於828年,最初只是一座位於總督府旁的臨時性建築,用以安放聖馬可的遺骸,後來才正式擴建成為威尼斯的主教堂。


教堂的正面入口有五個半月形的馬賽克鑲嵌畫↑,旁邊四幅分別描述威尼斯商人將聖馬可遺骸由亞歷山大港偷運回威尼斯的故事。正中央的一幅是講述末日主回來的《最後的審判》↓。




由於聖馬可大教堂內裡嚴禁拍攝,就讓汀汀簡單描述一下大教堂的可觀之處。這座融合東西方建築特色的教堂,內部的墻壁和天花都鑲嵌著以馬賽克為裝飾的壁畫,壁畫外層覆蓋上金箔,使教堂透著明亮的光芒,因而又被稱為「黃金教堂」。而教堂中央安放聖馬可棺木的黃金祭壇(Pala d' Oro),由2,000多顆各式各樣的寶石鑲嵌,極為奢華。

要說的是,威尼斯果真是個很懂得“賺錢”的城市,教堂裡面劃分為好幾個展覽區域,然後逐項收費。就連要看一看黃金祭壇亦要先付€2才可靠近。


到了行程的尾站,我們花錢變得謹慎了(主要都在吃的方面^O^)。最後連值得看的總督府亦沒有進入。不過單是在外面拍拍看看就已經很滿足,畢竟威尼斯的外貌比內裡的可觀性更高



 

                              總督官邸(Palazzo Ducale)







由雄獅廣場向碼頭方向走,就會來到聞名的嘆息橋(Ponte dei Sospiri)。 



嘆息橋直接與總督官邸連結。當犯人在總督府接受審判之後,就會被帶到地牢囚禁,經過這道橋後,犯人知道自己將與自由永別而嘆氣,故此得名。

不過亦有個美麗的傳說是,戀人只要在橋下一吻就可以天長地久(聽起來比較像是商人做生意的技倆--從此坐貢多拉又多一個理由了)。


這一「吻」相信亦可以稱之為世紀昂貴之吻了。皆因坐一次貢多拉的收費是€90,換算差不多一仟港元吧。









走到“S”運河的盡頭,映入眼簾的是安康聖母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自從抵達的那天,第一眼看見這座教堂後,就決定一定要進去參觀





這座為了紀念黑死病結束而興建的教堂,有著精緻華麗的巴洛克風格外觀

但內裡卻十分樸實。

當參觀了太多用“錢”堆砌的教堂後,不其然地對這座簡約樸素的教堂有好感。坦白說,聖馬可大教堂令我有很強烈的侷促感,但走進這教堂,卻感到十分的平靜、舒服。


教堂裡面使用全天然的採光。


教堂主要是以白玉般的大理石雕塑作天花和墻壁上的裝飾,配合聖母純結無瑕的形象。


正中央是聖母手抱聖嬰的雕塑。


這裡和熙來攘往的運河對岸有著天壤之別,正因如此,在這裡可以順心所欲的漫步和拍照



或者,像《One Chance》的Paul一樣坐在教堂外面的石階上,靜靜地思考著未來的人生

圖片來源:https://hk.movies.yahoo.net/movie/photos/23536

故事敍述的是參加真人SHOW節目《全英一叮》(Britain's Got Talent)一炮而紅的主角Paul Potts,在威尼斯追求他歌唱夢想的經歷。

適逄這套電影即將上映,藉此可再緬懷一下記憶中的威尼斯。

離開教堂後,我們沿著“S”型的運河走。





一路上有不少貢多拉的停靠站

當走到利雅德橋(又名雷奧托橋,Ponte di Rialto),意味著來到了威尼斯中心的中心,橋的兩旁商舖食肆林立,是遊客的聚腳點之一。

沿路都是售賣紀念品的商舖



威尼斯除了有水城之稱外,亦是聞名的「面具之都」。一年一度的威尼斯面具節吸引了數以萬計的遊客參與盛事。因此面具飾物亦成為了最具代表性的手信之一。

只是這些面具因著手工和生產來源,價錢亦有著天壤之別。就如以下兩個店舖展示的面具,另一間干脆連價錢亦沒有標貼出來




真人面具示範比拼


晚飯的時候,我們去到一間背包客推薦的餐廳用餐。原本我們一直擔心遊人如鯽的威尼斯要訂位是很難的事,但可能因為大家比較喜歡有情調的運河餐廳,而我們光顧的這一間位置隱藏於小巷內,所以晚飯時間客人不多。


我們認為相比起運河景,食物的質素更為重要。聽聞在威尼斯這樣物價高昂的遊客區,中伏的機會率遠遠大於其他三個城市,就以我們這晚叫的墨魚汁意大利麵為例,有部份餐廳只是在煮好的麵上加上墨魚汁,而我們光顧這一間,是十分地道的以人手製作好的墨魚去炮製。


絕不欺場,吃完保證滿嘴發黑的墨汁意大利麵!



還有味道濃郁,有嚼勁的海鮮汁意大利飯。唯一挑剔的,就是基本上沒有海鮮。↓


由於份量頗大,單是吃兩個主糧就已夠了。晚餐埋單連餐桌、可樂共€51。

試過正宗的意大利墨魚麵後(前後共試了兩次,另一次在彩色島),汀汀得出的結論是原來自己不太愛吃這一款味道帶鹹的麵。

原本想晚飯後回到聖馬可廣場聽免費音樂會,卻因為大雨失望而回。


夜雨中的威尼斯,帶點奢華過後的落寞




雨水令海岸水位上漲。靠碼頭走的時候,水位貼近水平線,不小心很容易就載進水裡去了。


而路面上就是一個個坑洼,水花四濺。我的球鞋和裡面的襪子都進水了。想不到威尼斯水浸的情景,剛好讓我們碰上了。


下一篇,繼續我們彩色島和餘下的威尼斯行程。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記憶中的威尼斯

記憶中的威尼斯,有點夢幻、有點模糊。曾經確確實實地踏足過這片地方的我,就好像發了一場不太真實夢。因為一切都來得太快,有點突然、有點倉促(只有兩日一夜的行程)。只有從照片中,才能勾起一點點足跡的回憶。



在世界上有很多的城市,尤其歐洲的城市,都可以輕易找到似曾相識的「浪漫」和「美麗」,唯獨是威尼斯,它的「浪漫」和「美麗」卻是獨一無二。只因它有著其獨特的地理環境 -- 一座興建於水上的城市。

威尼斯是建築在潟湖上的城市。潟湖,是一種因為海灣被沙洲所封閉而演變成的湖泊,簡單來說是由於泥沙沉積,使出海口形成了沙洲,將海灣與海洋分隔,而形成湖泊。--維基百科

在6世紀時羅馬人因為逃避異族的迫害而逃至潟湖區,建立起威尼斯這個城市。威尼斯位於亞德里亞海旁,由於靠近拜占庭帝國和伊斯蘭國家,很快就發展成為歐洲與中亞國家的貿易港口及經濟重心,並曾經是十字軍東征的集結地,地位一時無兩,被冠以「亞德里亞海女王」的稱譽。

然而真正令威尼斯聲名大噪的是公元828年,威尼斯人從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偷偷地將聖馬可(十二門徒之一,《馬可福音》的作者)的遺體運回威尼斯(有傳是擺在猪肉下,由於回教徒視猪肉為不潔淨,因此不會觸碰),然後興建起聖馬可大教堂安放遺體。從此,聖馬可成為威尼斯人心目中的守護者,而持捧聖經有翼的獅子是聖馬可的化身,亦是威尼斯的象徵和城徽。



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被拿破龠譽為「歐洲最美麗的大客廳」。



如今,「亞德里亞海女王」已夕陽落幕,往日的繁喧閙市、金碧輝煌已不復見,取代的是絡繹不絕的遊客。雖然不時聽到威尼斯水位上漲,面臨消失的危機,但是汀汀想,一座如此賺錢的城市,地方政府又怎會那麼輕易讓它 "沉沒"呢!

但威尼斯真實的另一面是,由於長期受河水的侵蝕,很多建築物的外墻都明顯剥落。↓


這樣的威尼斯,是否和心目中響往的有點差距?


聖露西亞火車站(Santa Lucia Station)

威尼斯本島上的運河多達160條,陸地主要以大大小小的橋樑接駁,航運是島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因此,到埗後汀汀第一件事就是購買一張限時的水上巴士通行證。

當然如果時間充裕、又不怕迷路的話,選擇步行亦是不錯的體驗。因為在威尼斯,迷路亦是一種浪漫和樂趣 -- 不知道那迂迴的小巷將引領你去到哪一條河道。



威尼斯的水上巴士由ACTV營運。一出火車站就會看見他們的售票亭。單程票價€7。而套票(通行證)則分為12小時(€18)、24小時(€20)、36小時(€25)、48小時(€30)及72小時(€35)等。

第一次使用時,一定要在水上巴士站旁邊的戳印機打票(下圖),如被發現沒有打印日期和開通時間則會被罰款。以後只須於上船時出示票證便可以。千萬不要抱著僥倖心理不買票而上船(雖然我們坐了不下十次亦只有到外島那一程被查票),如果被發現逃票是重罰的,而且亦會敗壞自己遊客的身份。

歐洲多數地區,為了節省人手和成本開支,職員檢票的舉動並不頻繁,靠的是對乘客的信任,而歐洲人大部份都是自覺的遵守。偏偏是亞洲人(不要說那個地方啦,明白就是),以為這是一個"漏洞",然後看準這個 "漏洞",千方百計逃票。




水上巴士站
在160條運河中,呈Z形的彎曲大運河(下圖)是最主要的一條,亦是水上巴士行經的路線。





在出發前,特別下載了ACTV官網上的水上巴士路線圖來研究,可惜看了大半天,仍是沒法弄清楚這張地圖的各項標記、行駛方向、碼頭的位置,只能說句是自己太笨拙了。最後只能靠旅遊書上面介紹的1、2號水上巴士是行經主運河的路線作參考。


ACTV網頁:http://www.actv.it/en/welcometovenice

不過即使找對了碼頭,亦要仔細看清楚乘搭的航班路線,否則便有機會坐了相反方向的航班。我們坐第一班船的時候只顧看船號,沒有留意行駛的方向,結果原本打算在利雅德橋(Rialto Bridge)下船,卻發現船的行駛方向剛好相反,不是走運河而是沿著海邊行駛,最後只好在聖馬可廣場下船。


由於到埗當日天公不造美,下起滂沱大雨,以致我們撐著傘、挽著行李在大橋小橋上拖行,十分狼狽。這場雨只是下午時份稍為停頓,到了晚上又再下個不停。於是威尼斯水浸的景象「輕易」地讓我們遇上。可以說,這樣的威尼斯,不但沒有半點兒浪漫,甚至有點淒冷和陰沉。

在旅館放下行李後,雨稍停,我們已急不及待遊覽這個聞名的水上城市。

我們探索的起點,不是最出名的地方,而是威尼斯鳳凰歌劇院(Teatro la Fenice)。坊間極少有介紹這一個景點,發現這個地方,完全又是無意中的巧合。當汀汀發電郵向旅館職員查詢旅館位置時,旅館職員就只告訴我們:在利雅德橋下船,我們的位置靠近Teatro la Fenice。

就是因為這樣,汀汀上網搜尋Teatro la Fenice這個地方的位置,走入了劇院的網站,一看之下,立刻被那震懾人的氣派吸引,決定要前往一睹真貌。就讓汀汀帶大家走進這個時空交錯的劇院吧!

這間劇院的外型無甚特別,只能說就算路過亦不會特別引起注意。



原本以為有公開演出才可以踏進劇院,但原來在非演出的日子,劇院亦開放參觀,這令我們喜出望外!票價€9。不算便宜,但汀汀認為相當值得。




雖然大堂亦很富麗堂皇,但到踏入劇院表演廳,才真正被震撼。



仿如走過時光隧道,站在舞台的前方,突然令我想起了《歌聲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坐在正對舞台的中央廂房中,一嘗當貴族的滋味^O^





Think of Me,think of me fondly
When we've said goodbye
Remember me once in a while
Please promise me, you'll try 

(幻想演唱中^O^)
連劇院的後樓梯,設計亦很細緻
如果說€9只是可以參觀大劇院的表演廳,那這票價亦太說不過去了,所以劇院亦開放了其他的偏廳和小型演奏廳作參觀。








在前往聖馬可廣場的路上我們順道遊覽蝸牛府(Palazzo Contarini del Bovolo)。有很多背包客都分享說蝸牛府很難找。但由於我們住宿的旅館和蝸牛府只有數十步之遙,而我們又開啓了導航,所以很容易都找到了。應該說,因為旅館是一樣的"深藏",找到旅館,找附近的蝸牛府便相對容易了。

蝸牛府是一個小型宮殿,因外面螺旋型的樓梯好像是蝸牛背上的小房子而得名。蝸牛府於1499年由乔瓦尼•坎迪(Giovanni Candi)設計和興建,分為五層,其優美的迴旋型樓梯及拱門設計的獨特外觀,在建築上是十分罕見的,如到達頂部,還可以飽覽威尼斯的風光。可惜,現在的蝸牛府長期關閉維修,不對外開放。


雖然威尼斯每條河道都十分相似(迷宮一樣的設計),但每個轉角位總有出其不意的發現,忍不住按下快門。





中途經過這間小小的Cafe'店,買了一份意式三文治和泡沫咖啡坐下充飢。


店內很狹小,只有3至4個位置,但亦是很地道的一間Cafe,不時看見有街坊進來打招呼,站著喝杯酒或咖啡。



這樣拍拍看看,不經意地就來到歐洲最美麗的客廳!





來到威尼斯,一定不能錯過登上鐘樓!

排隊的人龍↑

近看的威尼斯蜿蜒美麗,只有攀登上高處,才能一睹昔日海上霸主的壯觀氣勢。


看圖!


看啊,眼底下就是聖馬可大教堂的拜占庭式大穹項↑





遙望對岸的聖喬治馬喬雷教堂(San Giorgio Maggiore)






如果天朗氣清的話,在藍色海水陪襯下的威尼斯相信會更迷人。

篇幅稍長,留待下一篇才介紹聖馬可廣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