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翡冷翠之戀(續)

走過羅馬的繁華、威尼斯的浪漫、米蘭的時尚,但相信有點感性的人還是會鍾情於佛羅倫斯。

這是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穿梭在古老的大街小巷,徘徊於典雅的建築,時間彷彿永遠停留在16世紀。





在領主廣場上,最矚目的建築肯定是舊宮(Palazzo Vecchio)。

舊宮,又名「維奧宮」原本是佛羅倫斯統治者麥第奇家族的宮邸。後來麥第奇家族搬往阿諾河對岸的「碧提宮」,這裡就成了市政廳,亦順理成章成為了「舊宮」。

因為預留了時間參觀烏菲茲美術館,所以只能在舊宮的入口庭院拍拍照,到此一遊。


即使是皇宮的入口亦十分富麗堂皇,穹頂和柱子都精雕細琢,不得不佩服意大利人對藝術的追求和執著。






庭院中央位置有個很可愛的「小天使抱海豚」雕像


從側門看過去,發現別有洞天。



連天井位置都充滿藝術感

意大利咖啡聞名於世,咖啡是意大利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異於其他地方的人於早上或下午飲咖啡的習慣,意大利人常於晚餐後飲一杯Espresso作為一天完美的終結。

"My blood type is coffee" 

咖啡亦已成為汀汀生活的一部份,很難想像沒有咖啡的日子會是怎樣。儘管如此,汀汀並沒有刻意地去尋找當地出名的「金杯咖啡」(La Tazza d'Oro)或「紅製服咖啡」(Giubbe Rosse)。因為在意大利,即使是最普通的咖啡館,亦充滿意想不到的驚喜。

經過舊宮的庭院後,是另一個大堂,那裡有一間Caffetteria Cafe。那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位置。大部份進入裡面的人都是徑直走向售票處,購買參觀的門票。因此即使大堂擠滿人,那裡卻有很多空置的座位。


走得累了,在那裡買了一杯cappuccino住下。取飲品和食物的位置還擺放了滿滿一大碟的薄片朱古力讓客人隨意享用。

嚐了一口咖啡,香濃的味道迅即在舌上蔓延,奶泡和咖啡的比例均勻,不像在香港喝到的,奶泡佔的比例比咖啡還要多,氣死人,那不叫泡沫咖啡,叫「咖啡泡沫」更準確滑的朱古力亦叫人一試難忘,揉合咖啡的味道簡直是絕配忍不住第二天再前往光顧。

咖啡EUR1.5一杯。怎麼,不相信吧。同樣都是咖啡,可是離開了歐洲就變得特別奢侈。


從舊皇宮出來向老橋方向走幾步,就是烏菲茲美術館了。


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不僅是佛羅倫斯最重要的美術館,亦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美術館之一。裡面收藏了多位文藝復興時期大師的曠世鉅作。包括達文西、米高安哲羅、拉斐爾、波提且利、提香、卡拉瓦喬‧‧‧不能盡數。還記得上一個月在香港展出了一幅卡拉瓦喬的作品《以馬忤斯的午餐》,受到傳媒爭相報導。現在可以一次過看到數幅卡拉瓦喬的名作,興奮極了。

烏菲茲美術館原本是麥第奇家族的辦公室。Uffizi 是意大利語「辦公室」的意思。麥第奇家族的最後一位繼承人安娜‧瑪麗亞在臨終前把麥第奇家族所有的收藏品都捐予市政府,才有了後來的烏菲茲美術館。

和其他熱門景點一樣,如現場排隊購票進入烏菲茲美術館的話,至少排2-3小時,除非閣下時間充裕得很,否則建議網上預訂門票。

門票預訂網址:www.uffizi.firenze.it
全票:€11
預訂費:€4

由於館內所有展廳一律嚴禁拍攝,只好從網站拉來幾幅名畫介紹一下。奉勸一句,看之前最好先對部份名作有點瞭解,包括畫的內容及風格,這樣欣賞起來才會有更深的體會和共鳴。

《維納斯的誕生》 (波提且利)
The Birth of Venus by Botticelli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Uffizi
解讀:波提且利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描述希臘神話中的愛神及美神維納斯從海中誕生的情景。右面的風神將維納斯吹到岸邊,左面的春神忙著為維納斯披上錦衣。維納斯的表情有點迷茫,好像對這個世界有點惆悵,有解釋指是畫家對現實生活的寫照。維納斯的頸項和雙手偏長,原因是畫家為了表現精神形態過於肉體。全畫色調融和自然,線條流暢,表現出女神靈性的一面。

《春》(波提且利 )
La Primavera by Botticelli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Uffizi
解讀:與《維納斯的誕生》齊名,同樣出自波提且利的手筆。這幅畫表達的是人性美及春天萬物繁生的歡愉景象。由右至左看,分別是風神、春神、花神、維納斯(正中)、翩翩起舞的是美惠三仙子,分別代表著純潔,美麗和歡愉,身披紅衣的是古羅馬神話中的墨丘利(亦即希臘神話中的荷米斯),特徵是手執著和平的雙蛇之杖,代表保護。而維納斯頭頂上拿著弓箭的是丘比特,代表盲目的愛情。畫的色彩清新明麗,人物線條輕盈柔和,畫風別樹一格。

《烏比諾公爵及夫人》(法蘭契斯卡)
Portraits of the Duke and Duchess of Urbino by Piero della Francesca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Uffizi
解讀:起初汀汀對這個側面雙肖像的畫作感到十分好奇,好奇是為什麼可以成為烏菲茲美術館內的代表作品之一。好奇是為什麼這幅面積不大的畫前總是擠滿了觀賞的人。後來從作品的細節上才明白到這是一幅最能代表文藝復興時期的寫實畫作。

烏比諾位於威尼斯及佛羅倫斯之間的馬爾凱省的一個小鎮,亦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的出生地。烏比諾公爵Federigo da Montefeltro是當時文藝復興運動的贊助人之一。公爵及其夫人Bsttista Sforza身後的背景正是公爵管治的屬地範圍;公爵穿上紅色的盔甲,代表他的領導地位。而公爵夫人穿著華麗的衣裳,髮髻梳後露出高高的額頭,是當時貴族的時尚打扮。

有研究畫作的學者猜測,畫中的人物烏比諾公爵及其夫人以側面繪畫,是因為公爵在一次競技意外中失去了右眼,而鼻子亦被打破(不知是否因為這原因而看起來有點異常)。

《金翅雀的聖母》(拉斐爾)
Madonna of the Goldfinch by Raphael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Madonna_del_cardellino
解讀:個人很喜歡這幅拉斐爾的畫作,甚至連明信片亦買回來了。畫中央的是童貞女瑪利亞。兩個嬰孩分別是耶穌和他的表兄約翰(施浸者約翰)。約翰手上捧著金翅雀,耶穌則伸手去觸摸牠。有別於其他畫作中莊嚴的聖母,拉斐爾筆下的瑪利亞年輕而美麗。瑪利亞穿著的紅衣寓意基督受難,藍衣象徵教會,而金翅雀則代表釘十字架的基督。

拉斐爾容貌俊美(可見下圖的自畫像)、待人謙遜平和,他的性格特質亦表現在他的作品中。畫作中的人物秀美,色彩豐富,背景自然和諧,並著重構圖的平衡。就如這一幅畫作,瑪利亞、耶穌和約翰在構圖上形成黃金三角的效果。

自畫像(拉斐爾)
Self-Portrait by Raphael

解讀:拉斐爾於1504年至1508年居住在佛羅倫斯,在此期間,他畫了一些精彩的作品,如《金翅雀的聖母》。 這時他的畫風深受達文西影響,如風景明暗的變化、人物的幾何構圖等。儘管如此,拉斐爾自己的個人風格卻十分鮮明,他畫中的人物永遠是平靜、美麗、謙和。正如自畫像中那位年輕人,一臉的沉靜、略有所思。

對於這幅畫的背景和由來資料不多。但不難發現拉斐爾經常喜歡把自己的容貌畫入作品當中,例如《雅典學院》。21歲已成名的拉斐爾,比達文西及米高安哲羅都年輕,但是一生亦很短暫,離世時僅37歲。死後葬於羅馬的萬神殿。

美術館二樓的窗台望出去,可以看見很美麗的老橋和亞諾河景色。



老橋 ,正確名稱是「維奇奧橋」(Ponte Vecchia),汀汀覺得這名稱真在難讀又難記,所以管它叫「老 」算了。

說其「老」,是因為它是佛羅倫斯現存最古老的一座橋。建造的年份可以推算到古羅馬時代,後來因為洪水而損毀,於1345年再重建。

橋上原本經營肉檔,後來麥第奇家族認為肉檔發出的臭味及髒亂影響佛羅倫斯的市容,因此下令改為珠寶店舖。

在二次大戰期間,幾乎所有佛羅倫斯市內的橋樑都被炸毀,唯獨是「老橋」得以保存。傳聞是因為希特勒經過此橋的時候,亦為橋的美景所觸動,因此手下留情,下令撤退。








此刻不期然地想起了陳奕迅的一首歌的歌詞:

「夕陽無限好,天色已黃昏‧‧‧好風景多的是,夕陽平常事,然而每天眼見的永遠不相似」

日落後我們前往預約好的餐廳Trattoria Bordino。




還記得在羅馬篇那間地雷餐廳嗎?在那裡我們吃了難吃的蜜瓜醃火腿。本著不放棄的精神,我們再次點了同樣一味菜,令人震奮的是終於吃到美味的帕爾瑪火腿了(上圖)。新鮮的火腿配合清甜多汁的蜜瓜,越吃越開胃。



來到意大利,又怎可以少了燉飯?


牛柳。坦白說已忘記這道菜的名堂。只為心理上補償那天吃不下口的一公斤大牛排。


這間餐館很有家常菜的味道,前來光顧的除了遊客,亦有一半以上是當地人。歐洲人視晚餐為享受,餐館非常有情調地在每張枱上點了一支洋燭。那邊廂旁邊在喁喁細語,這邊廂我們在狼吞虎嚥,相映成趣。

晚上再沿老橋步行回旅館。可算是最浪漫的散步。


老橋上的珠寶精品店已關舖

望見會使人開心起來的gelato


這個甜餅單是看已覺得很膩


途中再經過共和廣場,廣場上的旋轉木馬一直都沒有開動(因為沒有人光顧),只是安靜地、在黑夜中閃爍著寂寞璀璨的光茫。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翡冷翠之戀

離開羅馬,我們向佛羅倫斯進發。

佛羅倫斯(Firenze),詩人徐志摩賦予這個地方一個更有感覺的名字 --翡冷翠。它猶如一顆晶瑩剔透的翠玉在歐洲大陸上發出柔潤的光茫。

佛羅倫斯是從英文的譯音Florence而來,如果以本身的意大利發音Firenze,翡冷翠反而更為貼近原本的讀音。可惜最後為世人普遍採用的卻是英文直譯的佛羅倫斯。

佛羅倫斯又名「百花之都」,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

文藝復興的出現,一切都要追溯至中世紀的黑暗時期。由於歐陸上長年的戰亂及瘟疫,令人民投向宗教尋求精神力量。然而當時的羅馬天主教只不過是藉著宗教的名義去達到政治目的,和貴族互相勾結,對人民的知識及思想實施嚴密的監控。後來由於工業的發展,逐漸出現了一班富裕的商人階層,他們鼓吹人文主義,強調思想上的獨立和自由意志。

當時佛羅倫斯的麥第奇家族正是當中一員。原本從商的麥第奇家族漸漸成為佛羅倫斯的執政者,統治期長達三世紀之久。於統治期間,開始獎勵藝術創作,著重重現古希臘羅馬的藝術風格,在新思潮下,孕育出不少知名的藝術家和科學家,如達文西米高安哲羅拉斐爾波提且利珈利略等等。發展出對歐洲影響深遠的文藝復興運動。

現今在佛羅倫斯到處看到的雕像及建築大部份是這段時期的作品。


歸納這次佛羅倫斯之行,是停不了的吃、看、買。

從Santa Maria Novella(S.M.N.)火車站走出來已是晚上的7時45分。我們四處忙著找的士前往旅館。若不是旅館發了幾次電郵來說要8點前辦理登記入住手續,汀汀會選擇直接步行過去。事實上google map顯示旅館的位置與火車站只有十五分鐘的路程。不過最後身體力行證實步行是需要二十分鐘。

歐洲國家就是這樣,準時放工是員工最最基本的權利(不是福利),這可是天掉下來亦阻止不了的事情。相反香港的「打工仔」只能羨慕而己。在外地,最勤力的往往是華人。記得在米蘭大教堂旁邊有一個買飲品、Panini 三文治的流動攤檔,老闆是華人。我們到達那天中午光顧了一次,到回程的那天晚上再經過米蘭大教堂時,發現那攤檔還在營業,其他的店舖早已關門了。那時是晚上10點。

大家的對生活質素的追求及態度就是如此的不同。

在旅館放下行李後,我們興奮地直赴晚餐,因為這一晚將會品嚐聞名的佛羅倫斯大牛排。

這次光顧的Za-Za餐廳亦是背包客推薦的餐廳之一。出發前研究了好幾間比較出名的餐廳,
Za-Za算是經濟得來口碑不錯的。

好可愛的圖案
餐廳的裝潢充滿懷舊感覺。



佛羅倫斯是經典兒童故事《木偶奇遇記》(The Adventures of Pinocchio)
故事主角皮諾丘的故鄉 ,所以到處都可以見到皮諾丘或其他木偶的踪影

先上一籃餐前麵包 -- 麵包不是脆的,而是咀嚼著有口感那一種。
一公斤牛排來了!聽見一公斤這份量,相信很多香港人都會瞪眼。但是在佛羅倫斯叫的牛排,一公斤是最基本的量度單位。其實當牛排出現在面前的時候,看上去亦不是太誇張,由於是牛的T骨部位,牛骨亦佔一定的比例,兩個人吃是沒有問題的。

佛羅倫斯牛排是來自當地出產、品種優良的白牛,這種牛的體型龐大,但肉質鮮嫩、膽固醇較低及容易消化。餐廳是以最簡單的烹調方式製作牛排,只加上少許的鹽、胡椒和橄欖油作調味,然後以炭火燒烤,目的是保留牛排原有的肉質和鮮味。

由於牛排的生熟程度是沒法控制的(即沒有所謂的多少成熟),所以上桌的時候通常都會帶點生。汀汀一向不吃太生的肉,但因為佛羅倫斯牛排太出名,同時為了挑戰自己對血淋淋牛排的接受程度,因此決定一試。



牛排的外層烤得香酥,肉質的確十分嫩滑,但是當看見內層的牛排比較生及滲血的時候,汀汀還是克服不了吃生的感覺。-_- 




最後一口氣吞下肚的是這個非常美味的三文魚麵
很難想像在香港時間的半夜三、四點仍在大吃大喝。

餐廳資料:
http://www.trattoriazaza.it/

回旅館的路上經過佛羅倫斯的地標「聖母百花大教堂」。每當去到一個城市,總有些景點會一天內遇上一次以上的。譬如羅馬的許願池及這裡的聖母百花大教堂。


來到佛羅倫斯,很少人能對「購物」完全免疫。皆因這裡除了出名生產優質的皮具、護膚品外,附近還有兩個大型的名牌精品outlet -- The Mall 及The Space。

起初並不打算將outlet購物編入行程當中,但後來終究抵受不住誘惑(有去過的朋友說outlet的貨品售價約是香港專門店的五至七折),於是出發前預先設計好兩套行程:

計劃A--市內觀光
計劃B--前往The Mall

恰巧到埗佛羅倫斯的翌日天氣不大穩定,雨一陣緊接一陣的下,呵呵,好像上天亦在推波助瀾!於是採用了計劃B,出發往The Mall。

前往The Mall可乘坐SITA穿梭巴士,單程車費EUR5。由佛羅倫斯開出的巴士站就位於S.M.N中央火車站附近。

詳細的交通及時間表可參考以下官方網頁:
http://www.themall.it/en/outlet-italy/visit-the-mall.html

我們選了最早(8:50am)開往The Mall那一班巴士,沒想到到達巴士站時第一班車已滿了,只能等下一班,看來前往的旅客亦真不少。

The Mall 位於佛羅倫斯郊外,車程約45分鐘至1小時。一路上風光如畫,即使不是前往購物,單是欣賞沿途的風景亦叫人心曠神怡。而且outlet裡面有餐廳cafe,可以悠閒地坐在那裡一面品嚐咖啡,一面靜靜欣賞野外風光,消磨半天的時間。








一踏進Prada的大門,購物的潛能就被徹底激發,一剎那天地昏暗,渾然不知時日。

手提戰利品,一臉的滿足

在網上看得最多的問題,僅次於交通、住宿及飲食的,便是退稅。

以下是個人的一點退稅分享

辦理退稅的方法十分簡單。

在The Mall裡面有一家Global Blue退稅店。在購物的店舖付款時順便要求退稅單,然後拿著發票收據及填寫好個人資料的退稅申請表直接在Global Blue辦理現金退稅,另外可選擇將退稅款項存入信用咭。稅項約是商品價格的12 -13%。在即場退回歐元現金貨幣後,店舖職員亦會把退稅申請表交還,此刻退稅程序尚未完成。當離開旅遊目的地的時候,必須將所購的商品及退稅申請表出示給海關以辦理驗證手續

到機場出境的時候,由於我們選擇手提退稅商品上機,因此在過安檢後才到海關辦理驗證。海關職員直接在申請表上蓋上印章,但沒有要求我們打開包裝讓他檢查購買的商品 (哈哈,或者我們樣子誠實可靠吧)。將海關已蓋印的申請表放入Global Blue的回郵信封(下圖),然後直接投入海關對面的Global Blue專屬信箱,整個退稅手續便告完成。


上述兩個程序我們都不用排隊,很快就完成了。

退稅的手續不難,但買回程車票的地方卻難倒了我們。

我們從The Mall出來後找到SITA巴士站,但找不到買車票的服務櫃位。在車站附近來來回回走了幾遍,後來汀汀在退稅店旁邊一個類似 "Information service counter" 的窗口前看見一張告示,大約寫著售買車票的地點就在The Mall那間叫"DOT.COM" 的CAFE。

於是我們抱著懷疑走進CAFE店,看到前台收錢的地方(就是下圖的樣子,圖片從官網找來),覺得「不可能是這裡吧」,說那裡是售賣車票的地方看起來好像不可思議且不合理。那不像甚麼都賣的便利店或書報攤。只見服務櫃台前面排隊的人都是拿著食物等候付款的,那裡除了餐單和價目表,根本看不見任何售賣車票的告示。我們問了好幾個人,他們似乎都不曉得有「售賣車票」這回事。


同伴問汀汀是否看錯那窗口前面的告示,汀汀卻好肯定上面寫著售票的地方是"DOT.COM"。後來因為汀汀要借用那裡的洗手間,趁那檔兒,同伴繼續排隊。當汀汀從洗手間出來時,已看見同伴手上拿著車票,面上充滿訝異的神色:"果真是這裡買呢!"

這情況有點令人費解,相信前往The Mall的旅客亦不少,怎麼就沒有設定售票處或提供足夠的指示給旅客呢?就在我們上了車,等候巴士開出的時間,就看見不少人上前向司機查詢購票的地方。司機就是向CAFE那方向指一指,話亦不多說算是回答了問題。到最後那些問的人又再次折返回來,明顯地是跟我們的想法一樣,不相信亦不肯定那cafe是買票的地方。如是者來回兩次後,車開走了亦沒有看見他們再回來。

回到佛羅倫斯已是中午時份,我們前往中央街市尋找傳聞中好吃的牛肚飽。

幾乎在街市內轉了一個圈才找到這間名叫Nerbone的食檔。店前擠滿了人,買食物的隊伍很長。


Nerbone由1872年已開業,雖然是間百年老店,但維持平民化的風格。並沒有因為名氣大了而搬離中央街市,價錢亦沒有因此而提高。食店的座位在另一邊,只是簡單地排了幾張枱和木櫈,因此很快就爆滿。大部份人都是買了直接捧著吃。

幸運地我們在排隊買食物期間有人離開,迅速找到座位。

牛肚飽 -- 十分足料,牛肚燘得很焾,果然名不虛傳。
上面的醬料是青辣椒和紅辣椒摻半,仔細吃起來真的很辣。

當店員問你是否要下醬料時,不能吃辣的記緊告訴他。
好滋味!



這個肉醬Pasta賣相一點亦不吸引,但出奇的爽口彈牙,
明顯是人手製的。肉汁很濃,上面鋪滿芝士粉作調味。
記得同枱還有一對外籍夫婦,大家邊吃邊在交流食物的味道。
哈哈,可見食物亦是世界共通語言。
整餐兩個人亦不用10歐。雖然便宜但食物依然高水準。

吃飽了繼續漫遊佛羅倫斯。因為天氣不穩,部份時間是雨中漫步。

汀汀印象中的佛羅倫斯,除了舊橋,就是共和廣場上這個旋轉木馬。曾無數次出現在以佛羅倫斯為背景的電影和雜誌當中。

共和廣場

很喜歡身後這種帶點中古味的建築

然後在領主廣場的舊宮門前,和大衛相遇了。


在佛羅倫斯市內,一共有三尊這樣的大衛像,分別擺放於學院美術館、舊宮門前及米高安哲羅廣場,只有收藏於學院美術館內那一座才是米高安哲羅的真跡,其餘兩座都是仿製品。

大衛像描述的是《舊約聖經》中猶太人的英雄大衛(亦即後來的以色列國王)大戰非利士巨人歌利亞的故事。

根據記載,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連續戰鬥了四十天,非利士人派出勇士歌利亞,以一對一的決鬥來決定勝負。由於歌利亞身型高大且有無窮的力量,以色列人都為之懼怕,不敢迎戰。當時是牧羊人的年輕大衛,因為得到神的祝福,靠著神的力量,用石頭擊倒了歌利亞,並用歌利亞的劍割下了他的頭,將他殺死,拯救了以色列國。

米高安哲羅一反過往著重描繪大衛戰勝時的英雄形象,而是透過雕塑刻劃大衛出戰前一刻的心理狀態:大衛頭部左轉,全神貫注地凝視著遠方。左手前曲拿著投石器,右手緊握著石頭垂立在右腿旁,緊繃的肌肉充滿力量,表現出迎戰時既緊張又堅定的神態。

當大衛像展現在佛羅倫斯市民眼前的時候,人們都為之驚艷。大衛像不但是米高安哲羅藝術上最高的成就,同時被譽為完美的男性化身。但大衛像的裸露曾一度引起爭議,被穿上28片銅製無花果樹葉遮掩重要位置,後來在一片反對聲音中才被移走。

擺放於學院美術館內的大衛像真品,是米高安哲羅於1501年至1504年完成的作品。以白色大理石所雕刻,高5.17米。汀汀雖然已欣賞過複製品,但是當親眼看到真大衛像時,仍然被它的巨大和雕刻上的純熟技巧所震撼。

圖片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大衛像
汀汀仔細觀看時,留意到大衛像的手好像大得有點不成比例,而同伴亦發現了這一個特徵。但我們都肯定背後一定是有某種意思,並非是米高安哲羅一時錯手而造成的瑕疵。後來上網查考時看到這樣的解釋:

雕像的上半身,尤其是頭和左手和正常人體比例比偏大,這很可能是因為雕像最初要放在屋頂,雕像上部要放大,以便從下方欣賞。 (參考:維基--大衛像)

舊宮旁邊的涼兵傭廊上仍保存著很多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









在這樣的文藝氣息薰陶下,就算是庸俗的人亦應該變得含蓄收歛。只可惜就在這廣場上遇到了幾個不知所謂的年輕男女,看樣子似是家底不俗而在外升學的留學生。由於操著純正的廣東話,因此假設他們是香港人或內地人。滿口的粗言猥語,每一句說話總夾帶著幾個不堪入耳的字眼,肆無忌憚的在嬉笑怒罵,不尊重自己亦不尊重別人。當時最想做的就是大衛從歌利亞的劍鞘拔劍那一刻的動作。看來國民的質素不是有待改善,而是連最基本的道德修養亦欠缺。